6月11日,无锡市第五届马山杨梅节在拈花湾·禅意小镇盛大开幕。除将酸甜爽口的“乌梅种”“雪桃”等马山本地优质杨梅推广至全国外,在拈花湾华美的唐风歌舞演艺、醉人花海的禅静意味助力下,本届马山杨梅节报名数再创新高,成为该节创办以来游客满意度最高、全国影响力最强的一届。
在以拈花湾·禅意小镇缔造这一盛况的同时,拈花湾文旅也凭借对文旅助农的丰富操盘经验与深刻理解,以优质大型文旅项目为着力点,不断促进更多像马山杨梅这样优秀的三农产品与乡村游深度融合,打造出全国领先的乡村振兴新典范,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全新动能。
掘出深藏“好酒” 马山农民吃上“旅游饭”
马山半岛位于太湖之滨,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与疏松透气的砂质土壤共同孕育出了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马山杨梅。
可酒香也怕巷子深,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独具特色的杨梅也未能带领当地人致富。“马山镇”也一度成为穷苦乡镇的代名词,当地年轻人被迫在外打工,又加剧了人口空心化,使得当地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拈花湾文旅的“拈花湾·禅意小镇”项目在当地的落成开放。
拈花湾·禅意小镇以时下颇受欢迎的互动体验,为来此游玩的游客赋予了全新的参禅感受,这里不仅提供抄经、禅坐、禅食、茶道等丰富的禅文化体验,还不断更迭核心游览产品,360°沉浸式梦幻表演《拈花一笑》就是其中的典范。
凭借拈花湾·禅意小镇项目,拈花湾文旅不仅在当地创造力了6000多个就业岗位,更成功带动3000多户居民脱贫致富。马山农民也顺利地搭上文旅这趟快车,吃上了“旅游饭”。
更重要的是,旅游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使得当地知名度得到充分曝光,马山杨梅这坛“好酒”再也无惧“巷子深”。在拈花湾文旅的帮助下,马山杨梅节借势文旅,广传马山美名,配套推出杨梅集市、创意美食等丰富活动,更是打开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局面。
文旅、三农齐步走 “拈花湾模式”赋能乡村
多年来,擅长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传统形式当代表达的拈花湾文旅,一直通过对各地三农文化的深度挖掘,力促实现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也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文旅·、三农“齐步走”模式。
2018年中秋节,央视中秋晚会上的一轮明月让人过目不忘,而作为节目录制地的尼山圣境项目也由此向世人传递了拈花湾文旅对孔子与儒文化的全新阐释。
“知礼明礼,修贤润德”,尼山圣境这一全球文化修贤度假旅游胜地不仅代表中国向全世界阐发儒家文化的“礼”观念,也用对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辐射与就业拉动,诠释了“儒”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和鸣。
在深厚文化内涵的加持下,尼山圣境开园首年接待游客便已超百万人次。在国人对优秀文旅项目的强烈需求下,尼山圣境项目也得以在周边地区解决了2000多人的就业问题,更直接带动1000多户居民脱贫致富,走上幸福小康路。
回看拈花湾文旅的发展史,其项目中也多多少少包含着对土地的凝思和对农村的关切。落户陕西汉中的兴汉胜境项目,就用超过1200个就业岗位激活了90余条文旅产业链,这也成为乡村振兴“拈花湾文旅模式”在一带一路宏伟画卷中实现成功的一例经典案例。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以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这一路径又面临全新的要求。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已成为重中之重。
拈花湾文旅将坚持文旅与三农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以宜兴“大拈花湾”等不断落地的优秀项目为根基,举整个拈花湾文旅之力,充分发挥自身全产业链的优势,为贡献“拈花湾”力量,持续为农村地区更广大人民铺就“乡村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