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网页游戏 火箭球赛 热门音乐 2011世界杯 亚运会 黄海军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艺快报 >> 内容

大国工匠董礼涛

时间:2017/1/4 8:47:11 点击:

  生于70年代,董礼涛少年时梦想模糊。“好像是我们那代人的特征,成长的年代充满颠覆性变革。”他说。倒是现在,他理想的每根线条都是清晰的:产业报国,还要工人告别挥汗如雨、满手老茧的过程。

  理想的成型,就像他年轻时玩电游的经历,懵懂入门,不断打怪升级,最终通关锻造出绝世高手。起初他并没想过自己会成为这样的人—— 一位大国工匠。

  A 懵懂少年

  “槐老八”们做出的零件和“艺术品”一样,让他敬仰。怀着这种敬仰,他闯进了充满挑战的技工世界

  “铁饭碗”是董礼涛30年前入读哈汽轮机公司技工学校的理由。父母告诉14岁的他,毕业后有工作,是国营。

  1986年进厂实习,瘦小的少年被汽轮机厂大门口的经警拦住盘问得有些慌乱。“工厂院子很深,道路两边是叫不出名的大树和左一处右一处的红房子,还有房子边上堆的奇形怪状的东西……那时,上大学是阳光坦途,我却上了技校。”少年心有不甘地走进车间。

  “车间地面有些黏,满耳朵轰隆声,工人穿得五花八门……”董礼涛发给记者的《随想》里,有一段这样的回忆。一个箱子里几个锃光瓦亮的东西吸引了他的目光,它有棱有角,还有圆弧,光溜溜的。师傅说,这就是车间生产的叶片。“感觉像钢雕的艺术品。”董礼涛提起些兴趣。

  14岁到16岁,少年在课堂和车间穿插度过,老师中有曾经的老师傅,师傅里有耐心的老师。一位人称“槐老八”的技校老师,曾经是八级工,经常把董礼涛一晚上也想不明白的问题用一句话云淡风轻地解决了,与董礼涛游戏世界中的大侠同一级别,让他敬仰,做出的零件和“艺术品”一样。

  “槐老八”们帮少年推开一扇门,通向充满挑战的世界。

  B 技术冠军

  自觉手笨但爱琢磨,凭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他拿的金牌级别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多……为发掘新人,技艺无人能敌的他退出了公司所有比赛

  沉默的董礼涛毕业时仍然比同龄人瘦小。1989年分配到哈汽轮机公司二车间铣床工作,没人能想到他3年后就成为工厂技能大赛冠军。

  1992年,董礼涛参加哈汽轮机公司职工技术比武,拿了冠军。此前几个月,他才第一次参加车间技术比武。工友们开始注意身边这个“不太吱声的小孩儿”,发现他对那些要求高、形状怪异的零件兴趣浓厚。

  别人休息聊天时,他还拿着铣刀细磨零部件的平面、沟槽和孔洞。同样的机床,别人把孔洞尺寸误差控制在0.5mm范围内,他一直在研究能不能控制在0.2mm内;别人将部件表面光洁度打磨到6.5时,他非要磨到3.2乃至1.6的光洁度。“我和别人不同,干活前得先想明白了才下手。”

  自觉手笨但爱琢磨的董礼涛,开始从不断琢磨中获益。从得第一个冠军起,他一发不可收,先后获得哈汽轮机公司“铣工状元”“技术大王”等称号,并独霸哈汽轮机公司各种技术比武的冠军多年。他代表汽轮机公司参加了哈尔滨市、黑龙江省、中央企业等不同级别的职工技术大赛,金牌级别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多。

  那些年,董礼涛上班背着书本。技校毕业后,他考入哈尔滨电工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本科班学习。“上大学想解决操作中的问题,也有点想拿文凭,转成干部。”董礼涛考大学时这么想。但大学毕业时,冠军加身,“文武双全”的工人称号给了董礼涛不小的满足感,他对双手做出的各种“艺术品”越来越有感情,“当干部”对于他已经没什么吸引力了。

  1997年,董礼涛破格晋升技师;1998年,26岁的董礼涛晋升为高级技师,打破哈汽轮机公司高级技师最年轻纪录。“游戏玩得少了,我对各种工艺方法着了迷。”董礼涛眯起眼睛回想20年前的自己。

  1998年,公司接到一批特急件任务。大家领到活儿都拼命干,有的车间很快出了成品。董礼涛上手不久却发现,这种部件没有辅助工装,干出的活儿肯定不符合要求。车间主任细听了他的解释,立即按他的说法换辅助工装,又让他给大家讲怎样干能符合图纸要求。当任务圆满完成时,许多人开始叫他“董师傅”。

  工作十年,比别人高超的技能和越来越多的荣誉,让董礼涛不想改行了。工厂里,他的技艺无人能敌。为发掘新人,他退出公司所有比赛。活儿仍然精益求精,技术改进仍然不断,自我满足的内心却有些许独孤求败的飘然和小空虚。

  C 工匠精神

  找到创新这个方向,他不再是孤独的技术高手:“打磨匠心是对自己的职业从好奇,到发酵,再到成熟认知和深爱,将平凡的事做到极致的过程。”

  “工者,匠心也。”董礼涛顺手拿起件艺术品般的螺旋状叶轮说。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他给徒弟们讲匠心的“作于细、求于精、成于质”,孩子们目光中有惊艳、羡慕,但难掩更多的躁动。

  董礼涛并不着急,他知道打磨匠心需要时间、经验,更需要对工作日积月累的耐心,以及不被纷扰世界所躁动的平静。“那是对自己的职业从好奇,到发酵,再到成熟认知和深爱,将平凡的事做到极致的过程。”

  2003年起,董礼涛不断参加全国技术工人大赛。站得高,才知山外有山。全国各地的技术状元在一起,探讨某项技术,讨论一线岗位技术创新的价值。

  出差,上海南京路电子彩屏上的一句话击中了他。这条中国最繁华路段的广告屏幕上闪现几个大字: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

  “十多年后,我还清楚记得那个大屏幕上的每个字。”董礼涛说,他开始对创新有了新的认识。他豁然开朗:那不再是个人对一个技术的小改变,是一个团队、一个行业,乃至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是他真正的方向。董礼涛不再是孤独的技术高手,他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赴德国学习五轴联动铣车复合加工中心的操作,归国时,他不仅带回一本自己画出的厚厚的、谁也看不懂的机床使用说明书,还有一件几乎看不出毛病,却被德国工人自己定为不合格的“残品”。软磨硬泡得来的这件德国工人不肯示人的“残品”,董礼涛一直摆在桌上,随时提醒他和工友们,要极致要完美。

  2007年,哈汽轮机公司在职工技师协会成立大会上,以董礼涛的名字命名了“董礼涛—超超临界百万机组主汽阀阀杆键槽加工法”,并向全厂职工推广。

  数字技术发展刚好契合董礼涛的方向。2008年,哈汽轮机公司二分厂设备升级改造,他调到XK778B数控卧式铣床工作。多年铣床工作经验,超强的学习能力,让他在数控设备上如鱼得水。当年,他参与完成“拉筋套筒加工”科研项目,获得哈汽公司科技进步奖;他试切成功的百万机组转子弧段围带加工,从刀具选用到工装设计,攻克道道难关,改变了公司对该产品依赖外购或外协加工的被动局面,节约了大量资金;他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创造性地将原来需要五轴数控铣床加工的工件,改用三轴数控铣床就可完成加工,大大降低加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作之余,他将多年的铣床加工技法汇总梳理。2009年汇编成册,在公司推广使用,成为了哈汽公司生产一线铣工的实用加工指导书。

  同时,他组建了“董礼涛铣工工作研讨小组”,历经“哈汽董礼涛创新工作室”“黑龙江省董礼涛技能大师工作室”,2013年又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董礼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承担了公司出产的常规火电、核电产品,燃压机组和重点工程产品的中小部件制造攻关任务。其中两项创新成果分别在2011年获得全国机械工业职工岗位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在2013年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他申报了十二项专利,已经获得6项专利授权。2015年,在公司优秀创新成果评审的十个项目中,有五项是“董礼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果。

  带着团队飞翔,董礼涛体验着从未有过的充实和安宁。他尽力把这样的充实和平静传递给徒弟和同事,帮助他们进行更多完美的打磨。

  “他带徒弟,前两周几乎不怎么和徒弟说话。”徒弟李满昌说,但如果下手的方向不对,师傅会立刻指出来。

  “我是想让他们自己多想想。”董礼涛说,从加工零件,到整个人生规划,都得排除外界干扰,自己想明白了,踏踏实实走下去,才行。“不仅工匠,所有行业都一样。”

  D 产业报国

  挖他的公司给出十几倍的薪酬,但他不舍哈汽轮机这个“报国的平台”。他说:“我们,正通过诚实劳动,帮助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2016年底,获得国家级最高奖项“中华技能大奖”,董礼涛成就匠心神功,成为国宝级大工匠。挖他的各种公司给出比现在多几倍、十几倍的薪酬,但他们给不出哈汽轮机这样的平台。董礼涛称之为“报国的平台”。

  “在车间,我让所有人都必须知道自己做的部件是放在哪里的。这个对产业工人特别重要。”董礼涛说,他原来并不在意这件事。成熟后,他清楚自己干的每一个零件安装在哪里。这让他对自己的职业肃然起敬,并且不夸张地认为,自己的工作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辽宁号”航母交付中国海军时,董礼涛和同事们盯着电视上壮美的舰船自豪。这艘“大船”的动力系统中,有他们摸索7年的心血;被派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上,装备着他亲手参与制造的高性能主动力装置;国产单机容量最大的秦山核电站65万千瓦核电汽轮机,中国首台真正意义的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上,有他亲手打磨的叶轮。

  西气东输工程,需要安装30MW燃压机组。当时国内没有生产过这种构造复杂的机组。依靠进口,维护一次需要6000万元,而且关键时刻可能被厂家掐住脖子,危及国家安全。国产首台30MW燃压机组任务交由哈汽轮机公司完成。加工机组零件,没有工艺指导,没有加工参数、精度,但要求各部位精准度高,才能精确组合。这时候,既需要精湛的技艺,也必须有一片报国热情。董礼涛说,一种为了国家工作的热情,支撑他整整3年没日没夜地钻研,按要求完成所有任务。那3年他头发白得特别快。

  “辽宁号、西气东输、秦山核电站……听到这些名字,那种自豪感,只有参与的人能够了解。觉得自己挺伟大的。”

  说到兴奋处,董礼涛拿出笔,画了一个坐标图,在里面勾出一条曲线。“你听说过前苏联阿奇舒勒的triz理论吗?这是阿奇舒勒的triz曲线。他研究了20万项专利,发现了发明和创新背后的模式,形成了triz理论。我在想,triz能不能应用到以后的技术改进里。”他觉得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革新是最容易转化成生产力的,因为没有任何中间环节的耗损。

  20余年,他有一百多项技术攻关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为哈汽轮机公司创造了6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制造产业关系国家兴衰。同时,加工制造业正经历天翻地覆的变革。董礼涛思考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他给工友们勾画的未来是:不分工种的同事们,在智能机器的一端准确地下达指令。那时,工人体力付出很小,不再满手老茧、挥汗如雨。但这需要工人不断学习,也需要全社会重视生产制造业。他说:“我们,正通过诚实劳动,帮助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作者:634233293 录入:634233293 来源:原创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文章发布 | 在线留言 | 法律支援 | 人员认证 | 投诉建议 | 合作联盟 | 版权所有 | 本站wap手机访问
  • 无锡新闻网(wwww.252110.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无锡通管局

  • 无锡新闻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信息来自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管理员处理!邮箱:501734467@qq.com
  • #